武汉市工科院“一所一策”脱困境

2009-06-18

武汉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市属综合性科研开发机构,已有30多年的历史。

    2000年以前,该院的发展困难重重。2000年下半年开始,该院经过“一所


一策”等系列改革和创新,取得了快速发展。其研发的“遥控监视系统”能让香港老板遥控指挥宜昌的工厂;而“远程监视器”则能全天候监控森林预防火灾;最近正着手研发的“生态系统集成”,则会科学安排农村资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院是如何从官司缠身、技术骨干外流的困境中走出来的?请看——

    俞毓林1996年出任市工科院院长之前,该院和众多地方科研院所一样,缺乏生机和活力,经营非常困难,下属5所1厂拖欠各种历史债务数百万元,其中能源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已资不抵债。用俞毓林自己的话讲,就是“账上一分钱没有,底下一屁股债”。

    那段日子不好过,技术骨干纷纷外流,官司缠身。仅1997年,市工科院作为被告处理了14笔经济诉讼官司。“大家都意识到,不改革就只有死路一条。”今年7月11日,俞毓林接受晨报记者专访,谈及当时的情形,他表情凝重。

    [个人简历]

    俞毓林,1948年出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高级工程师。1993年以来,先后担任武汉市科委副主任、中共武汉市科技工委党组成员,市科委副主任兼武汉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院党委书记等职务,现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兼市工科院院长、党委书记。

    

    “一所一策”巧改制

    2000年下半年,工科院下属的自动化所、计算所、光学所、能源所、电气结构所、试验工厂及院属公司开始改制。俞毓林称其做法是“一所一策”,不搞一刀切。

    他根据各单位的实际,分别改制为国有控股、民营控股、完全民营化、与外部民营企业嫁接、合资重组等多种产权形式的科技型企业。同时他承诺,由院里承担5所1厂的全部债务、官司;职工身份转变补偿金由规定的每年591元提高到1200元;给每个转换身份的职工提供一次上岗机会;给每个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落实科技人员住房货币化补偿政策等。

    经过估算,改制所需成本约3000万元。

    无形资产市场化

    哪来这么一大笔钱?俞毓林的回答是,工科院说起来蛮穷,但也很富有。

    所谓“富有”,指的是该院的无形资产。建院30多年来,市工科院在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光机电一体化、激光、生物能利用等科技领域开发了数百项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品。而在以前,这些宝贝更多是放在实验室、文件柜里。

    如何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俞毓林首先想到的是进入资本市场。通过技术转让,工科院成为两家上市公司的股东,每年分得不少红利。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科研基金,光国家卫星定位中心,财政部就拨了500万科研专项资金;另外,将一些比较成熟的项目产品主动推向市场,经营上起色不小。

    “体制盘顺了,搞起科技创新来快得很。”俞毓林说。

    十年磨一剑

    “十五”期间,市工科院完成科研工程项目上千项,国有资产不但没有因改制而流失,而且在原有基础上新增1500万元。去年,该院科研和产品销售值达1.2亿元。

    “自2000年底整体归口划转东湖开发区后,可以说我们没有成为光谷的包袱,而且正逐步成为光谷新崛起的亮点。”俞毓林透露,目前,该院已在东湖高新区新征土地,拟筹资3.5亿元进行建设。2~3年内,一个产、学、研为一体的全新工科院将在光谷崛起。“十一五”期间,该院科研和产品销售值将达6亿~8亿元。

    “十年磨一剑,希望到时候退下来时不留什么遗憾。”俞毓林说,当初市里只安排他在工科院兼职两年,没想到一干就是10年。“到一个地方就得千方百计盘好。各个地方都盘好了,武汉不就发展起来了?”

    

市工科院“尖板眼”打天下

    香港老板遥控指挥宜昌工厂

    坐在香港的办公室,中国宏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余鸿轻点鼠标,宜昌工厂各部门的生产状况乃至运输卡车进出厂门的图景,便一一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可谓“一切尽在掌握”。

    2003年8月,中国宏达控股有限公司子公司——深圳自信达公司投资设立了宜昌弘讯管业有限公司,为西气东输工程和全国管材、管建市场供应管材。武汉光谷新光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宁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赶往宜昌,希望揽下这家工厂的安全监控系统。

    两天后,马宁见到了余鸿。余鸿说:“能有一种监控系统让我在香港就能够查看宜昌工厂的生产情况,那就太好了!”原来,宜昌分厂刚建立不久,余鸿经常往返于香港和宜昌之间,一个月至少要来两回,身心俱疲。

    “我们可以帮您设计一套。”马宁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原来,武汉光谷新光电的前身是市工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已经具备设计网络遥控监视系统的技术能力,并拥有配套软件。

    没过多久,这套遥控监视系统在深圳自信达宜昌工厂安装调试完成。通过互联网,余鸿在香港清晰地看到了各间厂房的情况。尝到甜头后,该公司在宜昌另外两家工厂里也采用了该系统。“香港办公室就成了指挥部,3家分公司的实时情况都能了解,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马宁介绍,该系统已经普遍应用于电力遥视专网,燃气管道公司、无人值守变电站等领域。

    “千里眼”助力森林防火

    原来是步行巡山,现在坐在办公室里就行了。从去年10月开始,蔡甸区林业局巡山员叶涛的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以前,每天要走十几公里山路,几个小时转一圈。现在有了千里眼,坐在办公室里操作电脑,一两分钟就可以‘转’一圈。”

    这只“千里眼”实际上是安装在九真山山顶高塔上的一个远程监视器。监视器居高临下,可以全面监控半径为5~10公里范围内的山林,监测图像信号通过微波实时传到山脚的护林办和区林业局,并同步通过光纤传递到市林业局。

    不仅如此,该系统还有通过高音喇叭喊话的反馈功能。如果发生情况,三处监控人员都可以通过山顶喊话方式通知和指挥扑救工作。“去年10月有了这套系统后,九真山林区及时处置重大森林火灾隐患20多起,没有发生一起火灾事故。”

    全市森林资源正以每年10万亩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受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近年来森林火灾频发。

    项目负责人、市工科院高级工程师吴敏介绍,上月底,武汉市森林防火体系一期工程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包括森林指挥扑救、通讯网络、林火阻隔、林火实时监控4个系统,总投资1008万元。该体系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可对我市60%%的生态林进行全天候观测。下一步,根据林业专家的预算,如果将监控点增加到70处以上,森林防火系统将可以完成对我市林区的全面覆盖与监控。

    生态系统集成“捧”出新农村

    “每个农户配备一个沼气池、一个卫生厕所、一个太阳能接收器、一个饮水净化塔,40个村,政府补贴85万元,每个农户平均还需要……”这几天,市工科院高级工程师王志文一直在为农民算账,因为到了10月份,他规划设计的新农村生态系统就要在蔡甸区首次进行试点建设了。这将是武汉市新农村生态系统集成实施方案迈出的第一步。

    去年10月,中央电视台7套一则介绍河南周口店建设新型沼气池的新闻引起了王志文和同事们的注意。“新型沼气池在农村的投建使用能给周口店农民带来这么多便利,为什么我们武汉不做呢?沼气对我们来说是很成熟的产品。不仅如此,我们工科院还有污水处理、饮水卫生、太阳能等多种与农业、农村发展有关的科学技术。”

    如何把这些有利于农村建设的技术整合到一起?两个多月后,经过精心的研究与测算,他们绘制出了一张新农村生态系统集成建设规划图纸。在这张图纸中,沼气池变成了现场制作一次成型的模块;城市建筑废料变成了卫生厕所的压缩原料;不锈钢材料和环形冲水技术被适当地安装到了厕所当中;太阳能不仅可以用于烧饭,还可以用来给沼气池加温;人畜粪便垃圾可以分类回收利用……整体工程盘下来,每家农户的前期投资不过3500元,但随后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将大幅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0577-88528628(办公室)

0577-88536208(人力资源部)